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推进慈善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来源:中工网  时间:2023-04-18 10:36:34
字号:

原标题:推进慈善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提要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新时代慈善文化要在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尊重慈善文化发展的规律,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软文化与硬文化的关系、组织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宣传的关系。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历来十分重视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发展,人人向善也始终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底色。早在200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倡导慈善文化……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形成人人向善的慈善文化氛围。”2010年发布的《深圳市公共文明提升行动计划》提到“弘扬慈善文化,增强市民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广大市民搭建一个参与慈善、奉献爱心的良好平台”。2014年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文化,让‘阳光辛勤感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等理念成为深圳的社会心态、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广大市民的美好品质,使深圳更具人情味”。同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一流国际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决定》发布,其中提出“要加强‘关爱之城’建设,培育公益慈善文化”。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多年来的发展造就了深圳的繁荣,沉淀了鹏城精神,更是赋予了更多的包容性。在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深圳市民的踊跃参与下,崇德向善蔚然成风,经过薪火相传,深圳这座城市正因慈善、博爱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具温情。深圳连续五届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列,被誉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城市,“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中国慈展会”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深圳要建设有魅力、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建立美丽宜居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慈善文化建设是其根本途径和基础工程。

而今,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正在加快步伐构建现代慈善体系,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推动共同富裕,努力打造慈善创新发展新高地。在这一背景下,慈善文化建设肩负着更高的使命和任务,笔者认为,深圳市在既有的成功建设经验基础上,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宏观层面处理好软文化与硬文化的关系

慈善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所谓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观念等,可以是一篇新闻报道、一篇报告、一个视频、一本书,一种观念等;而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可以是艺术设计、场馆设置、办公条件,还可以是旗帜、标语、logo、着装、工作环境等。慈善文化的软与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得益彰。软文化有赖于必要的物质支持,硬文化离不开人们对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自觉。软硬兼施,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才能看到慈善文化发展繁荣的景象。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慈善软文化建设,而对慈善硬文化建设关注不足。诚然,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精神涵养处于慈善文化的核心层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既有以仁义为基础的儒家慈善伦理思想,又有以慈善积德为核心的道家慈善伦理和以慈悲为善为宗旨的佛家伦理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慈善文化建设需要在尊重慈善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将传统慈善理念与现代慈善理念进行调和、会通、融合、吸收的同时,更要补齐长期以来硬文化建设的短板。

当前,深圳宝安区慈善会首创的慈善文化地标就是慈善硬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此外,还应该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支持慈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慈善硬件设施出现在群众面前,活跃在群众身边,作为反映慈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线索,被人们直观地“看到”“听到”和“接触到”。

二、中观层面处理好组织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微观层面的慈善文化是指引人们慈善行为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宏观层面的慈善文化则是由慈善意识、行为、载体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构成的集合体,而中观层面的慈善文化主要由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行为活动展现出来的。

组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组织文化就没有着力点。慈善组织文化在内部可以发挥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通过共有价值观念体系的倡导、行为规范的建立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产生一种强大的影响力,从业人员在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后,对组织目标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组织保持一致;在外部可以充分发挥辐射功能,通过传播和信誉扩散等渠道对社会公众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价值外溢的效果。

以往,政府和慈善组织工作容易将慈善文化狭隘地理解为群众文化、全民文化,而忽视了慈善组织自身组织文化的建设,殊不知慈善组织就好比慈善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个“热点”,只有慈善组织自身文化建设好了,群众慈善文化建设才有了抓手和依托。

现代慈善区别于传统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本位替代个人本位,大量专业性慈善组织的涌现替代了传统以个人或家庭为主体的慈善活动方式,慈善文化建设也必须因应这种发展形势的变化。这客观上要求政府要把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对象和内容,加强对慈善组织创始人或负责人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使其重视慈善组织自身组织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慈善组织自身也需要开展组织文化诊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并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注重优秀组织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微观层面处理好教育与宣传的关系

教育与宣传工作在理论层面上泾渭分明。一般认为,教育作为知识传输、行为指导、推广教化的手段,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而宣传是宣布和传达,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信息表现手法和传播方法。由于宣传具有松散不确定的特点,宣传的效果较为浅淡,相比之下,教育则是一种较为确定,针对性强的培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在处理慈善文化宣传和教育关系上,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宣教互补,具体而言包括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年人的教化。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应该大力推行慈善文化进校园,通过将慈善理念融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各阶段的教育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善念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萌芽;对于成年人而言,应该通过宣传的方式,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工具,尽可能地将慈善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慈善文化还不是社会公众的刚需,如果宣传工作简单直接、就慈善谈慈善,恐怕难以达到效果;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类融媒体与平台在传播慈善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宣传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搭载短视频、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传播内容,从而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和观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在新发展阶段,建设新时代慈善文化要在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尊重慈善文化发展的规律,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从当前最迫切的地方做起。相信通过妥善处理以上几对关系,深圳将在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出更大的先行示范效应。

(李健,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